|
“坐而论”不如“起而行”——江西地源业务骨干再次赴浙取经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时间:2025-04-02 3月21日,江西地源组建第二批业务骨干调研组再赴浙江,深入淳安县、桐庐县开展深度考察。此次调研聚焦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系统工程,重点解码“美丽田园建设”“矿山生态修复”“数字乡村运营”等创新实践。
第一站:“田园交响曲”里的共富乐章 调研组首站抵达“中国最美田园”桐庐县梅蓉村。这个坐拥“山田村树江”立体景观的千年古村,通过全域土地整治已蝶变为省级未来乡村。在梅蓉村党群服务中心,镇长以“三幅图”描绘整治路径:生态修复图标注出1200亩废弃滩涂变身湿地公园;产业布局图展现千亩稻田画与数字农业的交融;文化传承图串联起12处明清古建筑活化利用场景。 数据显示,通过“农业+文旅”融合,该村年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,带动农旅综合收入超3000万。 第二站:“边开采边修复”的绿色辩证法 第二站前往红狮水泥矿山考察“边开采边修复”创新实践。这座年产百万吨的水泥企业在矿山设计阶段即植入生态理念,采用“阶梯式开采+隧道运输+即时复绿”技术体系,实现开采与修复同步推进。经过5年治理,矿区植被覆盖率从17%提升至89%,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绿色矿山名录。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研发的“三维生态修复系统”,通过无人机测绘建立矿区数字孪生模型,精准计算修复方案。该技术使复垦周期缩短40%,土壤改良成本降低60%,为同类矿山治理提供可复制经验。
第三站:“三维规划”破题“三生融合” 调研组考察桐庐县百江镇联盟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(省级精品工程,获500万元奖励)。该项目创新“科学规划+三位一体”机制,通过BIM建模构建1.2万亩整治区域的“三维规划模型”,划分农田保护区(8500亩)、生态修复带(2300亩)和产业区(1200亩)。 聚焦三大核心:布局优化,采用“鱼骨状”路网提升农机通达率至95%,“多规合一”平台统筹18类专项规划;资源整合,建立多元投入机制,整合资金2.3亿元,吸引社会资本建设星空露营基地等6个文旅项目;环境提升,实施湿地修复等生态工程,开发“生态码”实时监测系统,年转化生态价值1200万元。 项目腾退300亩土地引进“稻渔共生”示范区,配套冷链物流与电商孵化园,带动亩均收益破万元,形成可复制的集成创新样本。 第四站:“数字游民社区”的未来图景 在淳安县文昌镇文屏村,调研组实地考察“土地整治+”模式创新。这个集“未来乡村”“数字游民社区”于一体的示范村,通过全域整治腾挪出300亩发展空间,打造出“三生融合”新范式: 生产空间,建成5G智慧农业园,实现耕地质量提升2个等级;生态空间,创新“湿地银行”机制,碳汇交易年收益超百万元;生活空间,搭建“数字游民公社”,吸引200余名新乡贤入驻创业。 村工作人员现场演示的“乡村大脑”管理系统引发关注,该平台整合土地确权、生态补偿等12类数据,实现资源资产化可视化管控。 启示录:从观察到重构的认知跃迁 “坐而论”不如“起而行”,二次调研形成了三大方法论突破:建立“空间诊断-功能重构-价值提升”的全周期整治体系;创新“政府搭台+企业创牌+村民创富”的共建机制;构建“数字孪生+文化赋能”的智慧运营系统。公司已着手编制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操作手册》,重点导入浙江经验中的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”“文化基因解码”等创新模块。 |